
東西交馳,萬里同風。東西文明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交馳互鑑,彼此塑造、交融共生。仰承歐亞基金會再度支持,饒宗頤國學院擬定於2025年10月至2026年4月舉辦十五場「跨學科視域下的早期歐亞文明交匯」講座。第一場將由北京大學燕京學堂礪德講席教授、湖南師範大學瀟湘學者比較文學特聘教授,瑞典皇家人文,歷史及考古學院外籍院士、歐洲學院外籍院士張隆溪教授主講。第二場將由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教授梁燕教授主講。誠邀 貴機構師生參加,敬請您將講座消息傳達給院系師生。講座詳情如下:
約翰 ·韋布與英國王政復辟時代政治想像中之中國
日期:2025年10月4日星期六
時間:16:30–18:00
地點:香港浸會大學逸夫校園逸夫行政樓7樓702室
講者:張隆溪教授(北京大學燕京學堂礪德講席教授)
語言:英語
報名鏈接:https://forms.office.com/r/47WFxRsHTZ
摘要:中國沒有佔據統治地位的教會對社會產生極大影響,在十七和十八世紀就為歐洲知識分子提供了世俗國家和合理政府治理的典範。約翰 · 韋布(1611 - 1672)是一位失意的建築師,他寫了一篇奇怪的文章,論中國的語言是上帝在伊甸樂園裏創造的亞當的語言,而這應當在十七世紀帶有強烈政治意味、尋求完善語言的情境中去理解。韋布於中國既無個人體驗,對中文也一無所知,他那奇特的論證反而更能說明在王政復辟時代的英國,中國是怎樣一個觀念,而在十七世紀的背景上來重讀韋布的文章,我們就可以認識到在當時,中國在歐洲是多麼正面的形象,而在十九和二十世紀的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時代,這形象又如何被反轉過來,甚至被抹掉;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認識到重新思考中西交匯的歷史有怎樣的意義,對於我們今日所處的世界又是多麼關鍵、多麼有關聯、多麼重要。
中國戲曲在世界的影響與接受
日期:2025年10月16日星期四
時間:10:30–12:00
地點:香港浸會大學逸夫校園逸夫行政樓7樓702室
講者:梁燕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教授)
語言:普通話
報名鏈接:https://forms.office.com/r/NY54tsXDG7
摘要:中國戲曲在世界的傳播與研究,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重視。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後期中國的元雜劇、明清傳奇劇本流傳到歐洲,西方學者的譯介和研究提供了域外的一種觀察視角;20世紀梅蘭芳為代表的中國京劇訪日、訪美、訪蘇演出,產生很大影響。本講座將從元雜劇劇本的譯介、京劇的海外演出、美國漢學家的研究特點,探討中國戲曲在世界的影響、接受和在跨文化傳播中顯現的一些問題及思考。
隨函附呈講座海報。歡迎轉發以上活動資訊及附件海報予同學及朋友一同參加。
期待在講座中見到您!
#饒宗頤國學院 #歐亞文明講座系列 #張隆溪 #中西文化交流 #漢學研究 #比較文學 #歐洲中國觀 #梁燕 #中國戲曲 #跨文化傳播 #梅蘭芳
